区块链若死,会死在哪?
2018-11-28 19:14:03
  • 0
  • 2
  • 16

区块链若死,会死在哪?

本文献给不愿“跟风”但又想了解“区块链”的人们

                  王炼利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区块链技术是从比特币这一应用中衍生出来的技术,是否成熟可用,需要投入新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实践来加以证明。因此,区块链的大发展并非万事俱备,而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动力与障碍共同作用。

_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

目录

“区块链”蹊跷地取代了“Bitcoin”

各有各的“区块链”,这个是“Bitcoin”的区块链

“Bitcoin”系统的性质:

“密码”之系统、“通用”之技术

“Bitcoin”系统的本来面目是“简单”

“Bitcoin”系统是集造币、得币、交易币的“三位一体”

比特币区块是集造币、得币、交易币的“三位一体”

时间戳“链”上数据块,就是“区块链”

“挖矿”就是找寻若干个连续的 “0”

为“Bitcoin”系统度身定做的发明:

没有“余额”和“账户”,只有“比特币地址的转移”

“去中心化”的误导会葬送区块链

金钱驱使的“区块链宣传”会毁掉区块链

向中本聪的区块链学思路,而不是学技术


                            “区块链”蹊跷地取代了“Bitcoin”


区块链火了,大火!火到没有人敢问“区块链是什么?”那会自讨没趣,有身份身价的人不屑回答你。当然,不屑回答你的人中间,也绝大多数并不知道区块链是什么。他们也不敢问。

其实在2015年下半年以前,你如果搜索网络,看不到带有“区块链”字样的网页出现。中文版的介绍区块链的图书,全都是从2016年才开始出版。而区块链的“暴火”,是从今年1月爆炒一个投资人的一句话开始:“各位CEO:区块链革命已经到来。这是一场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伟大技术革命。……上述信息,不要外传。”所以,大多数人不知道“区块链”是什么,这很正常,用不着自惭形秽。

英文中原本并没有“Block chain(区块链)”这个词组。打开中本聪2008年撰写的英文原版白皮书,文中非但不见“Block chain”,连“Bitoin(比特币)”都没有在正文中出现过,只出现在标题——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比特币:一种“个人对个人”的电子支付系统。并且,起码在比特币诞生后六年长的时间里(2009年1月~2015年1月),即使在关心比特币的人群中,也绝大多数只知道“比特币”,不知道“区块链”。如任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的吴晓灵女士,她在2014年年底的一次有关信息技术应用主题的演讲中,提到了“开源共享的分布式信息技术”、“点对点的融资”、“用信息技术构建价值传导网络”,但就是不提“区块链”三个字——可能那时中文还没有“区块链”这个词!即使近在去年5月召开的2017 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马凯、贵州省委书记陈敏尔、中科院院长白春礼的发言也都没有提到“区块链”三个字,会议的《数据共享与开放论坛》、《人工智能论坛》、《智能制造论坛》所记录内容显示,众多权威专家和官员的发言都不提“区块链”,唯有中国信息通迅院发表的《全球区块链应用发展十大趋势》才是专门谈区块链的。这些都说明即使到2017年年中,中国最高规格的大数据论坛都没有将区块链与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相提并论。倒是海外早几年就关注“Block chain”,那是因为“Bitcoin”系统首创并成功运用了“Block chain”架构。

“区块链”这个汉语词组从出现到成为“热词”,不过三年。网上说2015年是“区块链元年”,大致不错。尽管中本聪在2009年已经告诉大家,比特币从“Bitcoin”得来,“Bitcoin”是中本聪设计的电子支付系统;然而如今中国人听到的比特币的来历,很少会听到来自“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只听说是来自区块链。但比特币2009年就出现了,从2009年到2015年上半年,人们只热衷于炒作“币”,并不对“币”的来历感兴趣,到2015年下半年,“区块链”这个词突然冒了出来,而比特币的来历——“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也就稀里糊涂被“区块链系统”替代掉了。

这个替代是有谋划的,“谋划”指什么暂且一放。先谈“什么是Bitcoin的区块链”和“什么是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虽然谈区块链的文章成千上万,但你很难看到与区块链没有利益关联的人谈区块链。


                                     各有各的“区块链”,这个是“Bitcoin”的区块链


如今在媒体上大谈特谈区块链的,多是“币圈大佬”和各种投资人。他们谈的区块链,只是反复炒作他们需要炒作的概念,对不懂区块链的人认识区块链没有帮助。譬如只提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分布式点对点的网络” 、“数据不易篡改”,却不提区块链在中本聪设计的“Bitcoin”系统中的首次成功运用到底是怎么回事。其实,只消将区块链在“Bitcoin”系统中的运用阐述清楚了,不懂区块链的人们会很快了解个大概的。

中本聪给他设计的电子支付系统命名为“Bitcoin”是有深意的。Coin,英语硬币的意思;bit,计算机中最小的数据存储单位,亦是信息学中度量信息量的最小单位(一位二进制码所含的信息量就是1 bit)。将bit和coin这两个英语单词组合在一起,作为虚拟货币的“Bitcoin”是信息载体,是数码载体,从2010年5月20日开始,又成为价值载体;而作为“Bitcoin”系统中的“区块链”架构,作用是记录比特币这个信息载体、数码载体、价值载体的产生和流通的全部轨迹——“Bitcoin”系统是集造币、发行币、交易币的三位一体(下文会简明扼要介绍这个系统的功能及其运作,您应该没有听到过)。

中本聪设计“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的目的,是要为电子支付另辟蹊径。要在不出现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前提下,有足够的保障让卖家通过网络直接接收到买家的真实支付。中本聪自2009年1月3日在“Bitcoin”系统中建了“创世块”后,就等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终于在2010年5月18日,通过“挖矿”挖到一大堆比特币的佛罗里达程序员在比特币论坛发帖,希望用一万个比特币换取世界著名披萨品牌棒约翰(Papa John’s)的2个大披萨;而程序员的真实目的则是要试试真实市场中是否接受将电子信息作为价值载体。当时一万个比特币约值40美元,而棒约翰的2个大披萨大致也接近这个价——这可不是低消费了!一个密码学爱好者知道了消息,5月22日,密码学爱好者用25美元的优惠价购买了2个棒约翰大披萨速递给程序员,程序员收到披萨后信守承诺,在比特币支付系统转账给密码学爱好者一万个比特币(转账是比特币的支付方式)。今年5月,美国一媒体恰如其分评价程序员此举的历史意义——“the man that completed the world’s first documented Bitcoin (BTC) transaction for a physical item”(这个人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用比特币交易真实物品的证明工作)。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将信息作为价值载体来交易实物——比特币至今都是一种信息,当然是有价值的信息。

这个交易首次实现了“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的三大功能之一——电子币的流通功能。 “Bitcoin”系统的全部功能体现在:1电子币的制造。2.电子币的发行。3.电子币的流通。

“Bitcoin”系统中的区块链的任务是:完整记录该系统三大功能的实现过程。这也是“Bitcoin”区块链账本记账的内容。

但几乎所有介绍区块链的,都不大介绍“Bitcoin” 区块链在记些什么账(只有比特币社区在介绍)。这里的矛盾在于:有些“币圈大佬”和投资人不介绍区块链的“正宗”起源来历,却又要竭力推广区块链。这是个迷。

先不去解这个迷,先去认识一下中本聪以“比特币”命名的电子支付系统,认识一下作为这个电子支付系统架构的“区块链”。


                                     “Bitcoin”系统的性质:“密码”之系统、“通用”之技术


中本聪以“比特币”命名的电子支付系统,是个密码系统。国家密码管理局2013年颁布的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密码术语(GM/Z 0001-2013)》中对“密码系统cryptosystem”的定义:“采用密码算法、密码协议、密码设备及相关技术,实现密码功能(如:加密传输、加密存储、鉴别认证、密钥管理等)的系统。”中本聪设计的电子支付系统将这个定义都占全了。浏览一遍白皮书,就发现应用于“Bitcoin”系统的所有技术,无论按国际标准还是按国内标准按图索骥,全部是密码技术。如这个支付系统中几乎每一步骤都用到的安全哈希算法SHA-256、如形成哈希指针链的关键设施时间戳服务器、如打开“钱包”和产生比特币地址所必须的椭圆曲线数字签名(ECDSA),都囊括在密码学范畴中。

中本聪在白皮书中说:What is needed is an electronic payment system based on cryptographic proof instead of trust。译成中文就是需要一个基于密码学原理的电子支付系统,这个系统不需要信任,只需要验证。

“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的确是不需要信任就能存在,频繁的验证贯穿了系统运作的从头至尾。公钥私钥的加密和解密、脚本的锁定与解锁、哈希运算、幸运值的碰凑……全都是验证需要。而一个由买家直接支付卖家价值物的电子支付机构,也非如此不能保证安全。如此,“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必定就是密码系统,操纵系统的技术必定是密码技术。而密码技术虽然是有关信息安全的核心技术,却是标准化了的通用技术,并不神秘。如时间戳服务器是ISO/IEC认证的信息安全技术标准(认证号ISO/IEC 18014);ISO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EC是国际电工标准化机构;椭圆曲线数字签名算法既是ISO标准,又是美国国家标准学会标准(认证号ANSI NIST 29167),安全哈希算法SHA-256更是由美国国家安全局研发、由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认证(认证号NIST FIPS 186)。 而如果没有SHA-256算法支撑,“Bitcoin”系统包括“Bitcoin”的区块链就什么也不是了!就如同不使用二进制码,所有计算机系统都无法存在。

所以,将区块链往高处鼓吹是不实事求是的;而撇开“Bitcoin”系统的区块链架构(这个区块链架构成功运行了近十年)再另树一帜来介绍区块链,大多是在神话区块链。


                                         “Bitcoin”系统的本来面目是“简单”


                                “Bitcoin”系统是集造币、得币、交易币的“三位一体”


区块链被越说离开本来面目越远、被越说越复杂。其实哪有这么复杂?中本聪白皮书的思路是既简单又明了,但他使用的是专业语言,看不懂的人以为很复杂。看得懂的又偏要往复杂处诠释,于是区块链被诠释成了难攀的高科技!

还“Bitcoin”系统或区块链系统“简单”的本来面目,其实不难,只需循着中本聪的思路走。其提纲挈领的要点不能不强调:这是集造币、得币(发行币)、交易币的“三位一体”,支付功能包括在交易功能中。

中本聪要以“电子支付系统”名义建个交易小圈子,在这个交易小圈子里,不让出现第三方支付机构,自然也就不能出现法定货币,于是这个系统的支付物就是这个系统自行“造”的比特币。中本聪的“造币计划”是从2009年1月3日开始造,一直造到2140年。造币周期长达131年,总共造币2100万个。由于比特币看不见摸不着,“造币”并不是个物理过程,而是一种基于“共识”的默认。有共识者默认“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在造比特币和发行比特币,并愿意为得到比特币而化费劳动及付出其他成本。

中本聪发行比特币的计划是分阶段进行的,总而言之是“前紧后松”:从开始发行到2012年11月28日15时01分(0区块到209999区块),每隔十分钟发行50个比特币;此后到2016年7月9日16时41分(210000区块到419999区块),每隔十分钟发行25个比特币,再从那以后到如今,每隔十分钟发行12.5个比特币。总之每建立210000个区块,区块发行比特币的数目就减半。发行比特币的计划虽然有“前紧”与“后松”之别,但每发行一次比特币间隔十分钟,这个频率始终不变。到2018年9月30日,十年不到,已发行比特币1729.73万个,占总发行量的82.4%。而从2032年到2140年,共108年的时间里发行剩下的占发行总量的0.781%的16.4万个比特币。

中本聪发行比特币的方式颇为独特,叫做“奖励”;收获奖励的方式也同样独特,叫做“挖矿”:每隔十分钟,“矿工”(客户端)群体要来一场竞争,谁赢就意味着谁被奖励了比特币(得到了比特币)。竞争内容是算一道由系统程序设计的数学题,谁最先算出谁就是赢家。赢家才能得到作为奖励的比特币。

谁被奖励了比特币,比特币就进入了谁的比特币地址(内含比特币钱包),就可以作为支付物使用,就可以开展比特币交易。而所谓“比特币交易”,就是将比特币从一个比特币地址直接转账到另一个比特币地址。比特币没有个人账户,只有“比特币地址”。比特币地址是匿名的。一个人可以有无数地址,所以比特币交易也可以是自己与自己的交易。

阐述到这里,“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的三大功能都出现了:一、“造”比特币(发行比特币);二、得比特币(又称“挖矿”);三、交易比特币。

有关区块链的宣传几乎都不提“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的三大功能!宣传者高高在上,似乎自己宣传的区块链比“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的区块链高明多了,或者认为与“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全然没有关系!这真是奇了怪了!没有“电子支付系统”的由头,哪来的比特币?没有比特币,又哪来今天的区块链热、哪来你宣传的区块链?


                               比特币区块是集造币、得币、交易币的“三位一体”


比特币区块与“Bitcoin”支付系统是什么关系?“Bitcoin”支付系统每十分钟演绎一次“造”比特币、得比特币、交易比特币的全过程,这个全过程就是在“建立区块”。 建立区块就是将一定时间段内的信息打包。

区块都是有内容的。比特币区块包括如下信息:1.产生区块的十分钟里的造币信息和客户端得币信息(两者其实是一码事,只有客户端钱包中落实了“得币”信息,系统“造”比特币或发行比特币才得到证实)。2.产生区块的十分钟里发生的所有比特币交易信息。请注意:“得币”也反映在交易信息中,哪个客户端被奖励了比特币,其比特币地址里就会出现奖励数目。3.证明新区块与上一个区块的关联的信息,4.新区块的识别符和标记等。由于每个区块的信息内容全部由明文压缩成有固定格式和一定长度的十六进制字符串,产生区块的过程又称为“打包”(将信息压缩打包)。打包后的数据就再也无法更改(密码算法哈希函数决定了这一点)——这就是区块!

而比特币区块是集造比特币、得比特币、比特币交易的三位一体!所有的技术手段如分布式节点安排、密码的运用、哈希算法的计算次数等都是为造币、得币、交易币服务的,甚至是量身定做的。建立比特币区块不需要高难度的技术,但要通过繁琐的计算,其中最繁琐的计算耗费了极大的算力和极多的电力,算出的结果只是为了证明谁应该得到奖励的比特币以及让谁来“记账”,这些常人看来太浪费时间精力的计算,却有一个明确目的——为一个从头到尾“自己玩”的支付系统的存在和运作服务(下面会作简单阐述)。


                                            时间戳“链”上数据块,就是“区块链”


区块不是孤立存在,比特币系统中的区块就是指在某个指定的十分钟内几百上千种信息的压缩快。理论上比特币区块每十分钟左右产生一个,一小时产生六个,24小时产生144个,一年产生52560个……,“Bitcoin”支付系统从2009年1月3日18时15分诞生标高为0的创始块以来,到2018年11月6日10时10分,诞生标高为549000的区块(如果不较真,大致可视为第549001个区块,“标高”指每个区块与创世块的距离,创世块的标高为0)。这些区块一个个都有紧密联系,是“时间戳”将区块一个个串联起来(时间戳表示的是自1970年1月1日0时0分0秒以来的秒数),所以每一个区块都能追溯由来,这就是“区块链”。

将数据压缩成块并用时间戳“链”上,在“Bitcoin”系统中称为“记账”。 记账是有“好处费”的,即能得到交易方用比特币支付的交易手续费。而记账工作没有难度,只消按程式操作。无数矿工都在记账,但系统只承认一位矿工的记账有效。也就是在系统发行比特币时通过算题竞争得到奖励的那位矿工(算题就是“挖矿”)。是这位赢者在负责记账,建立新区块。

在没有权威出现的“Bitcoin”系统,每十分钟总有一人成为公认的“赢者”,因为这人通过算题竞赛得到了辛苦算题的“工作量证明”, “Bitcoin”系统不认权威,但认证据、认根据密码学原理处理过的数据;经验证明,密码技术处理过的数据作伪的概率极其小。


                                      “挖矿”就是找寻若干个连续的 “0”


前面说过,中本聪发行比特币的方式是“奖励”,收获奖励的方式叫 “挖矿”:挖矿就是每隔十分钟就来一场的竞争,谁赢就意味着谁被奖励了比特币。竞争内容是算一道由系统程序设计的题。

这是一道什么题呢?计算这道题的奥秘何在?

要最通俗简单的解释这个问题,请去比特币网站查找一个叫“块哈希”的东西。所谓“块哈希”就是每个区块的唯一标识符。“哈希”是密码算法语言,指的是将用明文输入的区块内容用密码技术压缩成固定长度的十六进制码字符串。找到“块哈希”后就可以发现,每个块哈希都由若干个零开头:如2009年1月3日建立创世块的块哈希由十个零开头:

000000000019d6689c085ae165831e934ff763ae46a2a6c172b3f1b60a8ce26f,

2009年1月9日创建的第2个到第15个区块的块哈希则都是八个零开头,如第二个块哈希是:

00000000839a8e6886ab5951d76f411475428afc90947ee320161bbf18eb6048

而眼下的块哈希,开头的“零”已多达十八、十九个!再以后的块哈希则开头的“零” 出现得必定更多。

是的,是“块哈希”开头的“零”的个数,决定了解题难度、决定了得到奖励的难度、决定了“挖矿”难度,设置这些难度的目的,只是为了确保每十分钟出一个区块!

中本聪发行比特币是有计划有节奏的。在比特币刚发行的三年多时间,每十分钟发行50个比特币,“矿工”则用十分钟时间参与算题竞赛,最早算出结果的接受比特币奖励。但如果矿工两分钟就解了一道题,那就意味着每两分钟要发行50个比特币!这就打乱了比特币的发行步骤。因为十分钟建立一个区块是发行比特币所需的频率,这个频率是经过严密计算得来,不能改变。中本聪一开始就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他设立了区块的“难度值”。设立难度值的目的就是不让矿工解题解得太快或太慢,要保证每十分钟左右建立一个区块,要保证每十分钟解出一道题的概率对每个客户端都是一样的,从而从根本上保证每十分钟能按计划发行预定数量的比特币。

“难度值”怎么体现?这与“怎么解题”是同一个问题。将所有该“记账”的信息,先作为固定信息输入,紧随其后输入一个任选的随机整数,然后将“固定信息+随机数”合并成一个十六进制码的字符串,运算哈希值(用SHA-256算法语言将字符串压缩后所得的值)。如果难度要求哈希值在以16进制码显示时,开头要连续出现8个“0”,那么,为了达到要求,矿工就要在规定的十分钟内不断改动随机数、同时不断重新计算哈希值,一旦哈希值出现开头有连续八个“0”,最后输入的随机数就成为幸运数。创世块块哈希的前十个“0”就是通过成千上万次的哈希运算“碰撞”到的。也许在2009年初,哈希值的开头连续出现十个“0”的难度大了些,中本聪在建立第二个区块时,就将哈希值开头的“0”减少到8个。等到哈希值开头的“0”重现十个,那已经是2010年6月上旬了。

“Bitcoin”系统的理想状态就是要让挖矿“有难度,但难度不大”。这能保证每十分钟建立一个区块——保证比特币按计划发行。然而,比特币的不断“利好”却在不断挑战“Bitcoin”系统的难度自我平衡机制。中本聪刚“造”币时,个人电脑每秒进行哈希运算的次数是百万次级别,如今的专用挖矿机械是每秒万亿次的级别,哈希值开头的“0”怎么能不与挖矿算力俱增?

回想从2009年1月到2010年6月,一年半的时间里,“挖矿”还是象是闹着玩的事情。凡有台个人电脑就能“挖矿”,所以佛罗里达程序员能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挖到一万多个比特币。那时比特币不值钱,一个比特币还不值半美分。不过离“一万比特币换两个披萨”不到十个月,比特币与美元比价就上涨了近200倍,2011年2月,一个比特币值一美元了,于是挖矿的人蜂拥,挖矿难度自然要随着增加,难度一增加,显卡挖矿开始流行,个人电脑的“算力”就比下去了。到了2013年11月,比特币与美元比价的超过了1200美元,从这一年开始,中国形成了比特币挖矿机械产业链,生产的挖矿机械供全世界使用……;2017年12月,比特币与美元比价接近2万美元,于是 ASIC芯片挖矿机来领风骚……;而“Bitcoin”系统的应对办法始终就是一个:将块哈希开头的“0”的个数不断增加,眼下增加到十八、十九个!

这是“Bitcoin”系统早就设定的系统自卫!这个自卫保证了十分钟建立一个区块的既定方案不可撼动!

让块哈希的开头出现连续的规定个数的“0”,要通过“算题”。“算题”是“Bitcoin”系统让各客户端干的最耗时、最耗能源、最耗精力的事情。那种计算虽近乎无聊,但对算题的赢者来说,这是他的“工作量证明”,证明他的耗时耗力最终有效;而对于系统而言,如果将近十年的全部“工作量证明”从头至尾摊开,就看到块哈希如何从第二个区块的八个“0”开头逐渐增加“0”的个数,一直增加到如今的19个“0”。 以后还将不断增加。反正如今主流矿机算力已到每秒可进行18万亿次哈希计算了,而“Bitcoin”系统要做的事只须一件——继续增加“0”的个数,以保证每十分钟出一个区块!

其实,看来是无聊的、繁琐的、费时的、万亿次的块哈希计算,对于“Bitcoin”系统来说却关系到存亡。“Bitcoin”系统本是个简约的结构,不做多余的事。而块哈希计算的无聊、繁琐、费时,正是系统运作的必须——除了保证安全,是为了维护每十分钟建立一个区块的均衡性和持久性。

有必要让你知道的是,“Bitcoin”系统的数据结构中并不包括块哈希,块哈希归入索引类数据库。也就是说,“挖矿”工作与“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的数据储存和逻辑运算都无关。


                                       为“Bitcoin”系统度身定做的发明:

                                                       没有“余额”和“账户”,只有“比特币地址的转移”


作为支付系统,解决如何支付和如何生成支付记录是最基本的。在“Bitcoin”系统中,“如何支付”较好解决:因为支付必须“个人对个人”是既定方针不可改变,余下的事情只待用一系列算法语言来保障实施;但如何生成支付记录或者说如何记账,是中本聪有了突破性的贡献——他敢抛弃“余额”、敢扔掉“个人账户”。

记账记哪些内容?有多种选择。但“余额”按规矩是必记的。否则怎么证明个人账户有钱?偏偏中本聪去繁就简,他不设个人账户,也就没有“余额”可记。但他有“交易记录”,记录的是比特币在比特币地址间的转移——比特币从A址转移到B址,从B址转移到C址、从C址转移到D址……地址的转移就体现了支付——当比特币从A址转出转移到B址,意味着A地址作为支付方,“支”自己以往发生过的某笔交易收入,“付”给B地址;当支付行为完成,比特币地址的转移也就完成。比特币地址的转移在交易记录上的显示,就通过“输入”和“输出”两个科目。输入的是A地址以往发生的某笔交易收入,这笔收入在本次交易中从A地址输出,输往B地址, B地址则接收A地址的输出。比特币的发行(奖励比特币)也是通过比特币地址的转移,被奖励到比特币的如果是A地址, A地址的“交易输出”栏下就会出现奖励比特币数量的记录。

记账只记录比特币地址的转移,这有什么意义?

众所周知,银行个人账户下的钱都是账户户主所有,如果没有进项,钱取出十元,账户上就少十元,一目了然,但比特币不设个人账户,个人只有匿名的“地址”,所以一个人可以有无数比特币地址。这样问题就来了:当某地址声称要支付其他地址比特币时,有何依据能证明某地址的支付是真实的?中本聪发明“UTXO”解决了这个问题。

“UTXO”是Unspent Transaction Output的缩写,可视为“未花过的币”。在“Bitcoin”系统中用于支付的,必须是“未花过的币”,这“未花过的币”不能从“银行发行新币”的角度理解。银行发的纸币硬币是流通工具,发行后要使用无数次。“UTXO”只要花过就没有了,就像银行账户的钱,如果没有进项,取出十元少十元,取出百元少百元,全部取出账户就没有钱了。那怎么才能知道某比特币地址有没有“未花过的币”?就通过查“UTXO”数据库的交易记录:凡“未花过的币”都在每次交易的“输出”栏目出现,凡“准备要花的币”在每次交易的“输入”栏目出现,怎么来理解这个“输入”和“输出”呢?“输入”栏下,显示的是A地址将过去的一笔收入“输入”进本次交易,这笔输入就处于“待支付”状态不能再动用,“输出”栏下,显示的是把A地址过去一笔收入“输出”给B地址,成为B地址新出现的“未花过的币”。由于每次比特币的换址就是一次比特币交易,交易必发生“输入”和“输出”。“未花过的币”(即“输出”)就散落在“UTXO”数据池的成千上万个地址中。要查某地址上“未花过的币”,只要打开该地址的公钥(通过解密)就能查到,还有极其重要的一点不能遗漏,那就是所有“未花过的币”必须是通过上一次交易得来,并能一直追溯到比特币发行的第一次交易,每个地址下的“未花过的币”都是一根完整的链条(与区块形成“时间链”同一个道理),“UTXO”就这样来保证每笔交易支付的真实性。

“UTXO”的原理就是这么简单。网上评价:没有什么比特币,只有UTXO。这评价很精到。但你可能不知道,“Bitcoin”系统中最伟大的发明“UTXO”数据库及其运算,是独立于区块链的,区块链是记录其运算结果——比特币地址的转移。

“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开了一个先河,即在一个封闭的小环境中(范围可以很广),可以建立一个虚拟货币的运转系统,这个系统没有个人账户,却能进行个人对个人的匿名支付。

需要说明的是,不设个人账户及点对点的支付之所以可行,因为支付物是由这个系统生成的,也仅在这个系统中做交易,系统的总账本记载了每个支付物的流通全过程,而总账本在所有的客户端都有备份,所有客户端又都通过验证手段来信任总账本。在这些前提下,不设个人账户是可行的。但如果将支付物定为各国已有的法定通用货币,就中国的“炒币大佬”能搞成“全球性的去中心支付体系”?能建立得了“全球统一支付标准”?凡这样的宣传都是忽悠。


                            “去中心化”的误导会葬送区块链


这个小节的标题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如果再这样宣传下去……”的必然结局!

“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运作了近十年,就电子支付系统必须的安全性可靠性而言,至今未出现瑕疵(至于因“Bitcoin”系统的匿名性被洗钱者所利用,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这说明“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的设计是成功的;作为这个支付系统的主要架构区块链的设计是成功的。

但是,对区块链的宣传在我们中国是大不成功的。在中国,宣传区块链这是“炒币大佬”的策划。而之所以“区块链”会突然冒出来,是币圈大佬和投资人发现了区块链的炒作点:去中心化、点对点传输、分布式账本、共识机制、加密算法……都可以炒作。炒币大佬各有各掌控的“币”,各有各的投资人,对炒作点的选择各有所需,但不约而同的是都将“去中心化”当成了炒作中心!这是有意识的误导!这样的误导最终会葬送区块链!

中本聪是垒作区块链的祖师爷。但在他的白皮书中,没有一个字提到“去中心化”或“去中心”!中本聪的“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只是要去掉第三方金融机构!中本聪采用的分布式账本、点对点传输等方法的确起到了“不依赖于中心服务器,利用分布的计算机资源进行计算”的作用,但这与炒币大佬渲染的“去中心化”是两码事!也就是说,缺乏解释、容易产生歧义的“去中心化”与区块链本无关联,而当前迫切需要对“炒币大佬”搞混了的“去中心化”给予澄清。

a. 比特币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不是无政府主义,这是来自有自治传统人群的创意。

分布式账本和点对点传输在“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的应用是成功的。这个封闭的、内赋金融职能的系统,虽然比特币地址的主人全都匿名,但每天都在交易,基本没有出过纰漏。这是“Bitcoin”系统内的成功“自治”。这样的创意,发起者策划者一定来自有自治传统的人群,是他们立下了共识基础定下了交易规矩。这是“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产生的必要条件。在没有“自治”体验的人群中,不可能有这样的创意;在没有“自治”体验的人群中,要适应这样的创意需要过程。但“自治”不是无政府主义,不是不要法律不要监管,“自治”是在共识机制下高度自觉的遵守纪律和秩序。区块链更不是自治组织,区块链只不过是计算机中或挖矿机中的一个个压缩数字块被时间链条连接起来,若不是想象够丰富,如何与“自治组织”挂钩?

b.去掉第三方金融机构不是“去中心化”

2009年1月,“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诞生并运作,说明这个系统成功“去掉”第三方金融机构。第三方金融机构是“中介”,不是“中心”,与“去中心”不沾边。相反,这还恰恰证明“监管中心”一开始并没有将“Bitcoin”当成价值支付系统来认真对待。

c. 比特币区块链的“去中心化”与“去掉监管”无关

中本聪设计的支付系统原本就没有要“去掉监管”的意思!相反,在白皮书中还明确表示:“在这个系统中,常规的托管机制很容易实现保护买方利益(routine escrow mechanisms could easily be implemented to protect buyers)。这里,“escrow”就是美国的中立账户,就是第三方机构!就是“信任”!这说明中本聪很清楚“Bitcoin”支付系统很难摆脱第三方监管,说明中本聪不提“去中心化”也是逻辑的必然。事实上,只要比特币一成气候,美国财政部要来监管了。2013年3月18日,美国财政部金融犯罪执法网络发布关于虚拟货币的法律文件,这个文件针对比特币的部分这样说:“人们可以创造一定单位的可转换的虚拟货币,用它来购买现实或虚拟商品和服务。并且可转换虚拟货币的用户不受到货币转移者规定的约束。”这段话是宣布“Bitcoin”电子支付系统和比特币的合法性;“与实际货币相比,虚拟货币作为一种交换的媒介,在某些环境中像真实货币一样运转,但并不具备实际货币的全部属性。尤其是,虚拟货币在司法权上不具有法定货币的地位。”这段话是给比特币以法律定位。从那以后,“Bitcoin”受美国财政部监管了。两个月不到,美国国土安全部获得法院许可,于2013年5月14日冻结了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所Mt.Gox的两个账户。

d. 比特币区块链架构的“去中心化”是顺应功能需要,而不是让功能去迎合“去中心化”。

区块链架构的确是“去中心化”的,但这个”去中心化”是为“Bitcoin”系统造币、发行币(挖币)、交易币三大功能服务的,而不是三大功能在为“去中心化”服务。“目的”和“为达目的采取的方法”不能颠倒,更不能混淆。中本聪因为要公正公平地发行比特币,必须让每个客户端都能不通过中心服务器而同时得到公开的信息,分布式点对点网络系统才顺理成章出现,而分布式点对点网络系统虽然体现了“去中心化”特点,但这里的“去中心化”不是产生“Bitcoin”系统的目的,更不带政治含义。

e. “Bitcoin”系统内部的“去中心化”只有技术含义,不带政治含义

分布式点对点传输的安排是“Bitcoin”系统内部的”去中心化”。这里的”去中心化”的准确表达是,不依赖于中心服务器,利用分布的计算机资源进行计算(见《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系统内部的”去中心化”也需要条件。“Bitcoin”系统没有领头者,没有负责人,之所以不乱套,是系统中每个客户端(分布的计算机资源)都清楚自己该做的事情和做了这些事情利益该如何分配。由于该做的事情和利益的分配都是系统设定的,没有人为因素,所以系统笃定“去中心化”。但如果要做的事情和利益的分配都是动态的,或者要做的事情和利益的分配不能被计算机有效编程,系统内部的“中心”去得掉吗?

f. 将“去中心化”当成目的的是政治投机商

现在,“炒币大佬”和背后的投资者主导着区块链的“造势”,将“去中心化”当成目的,就是有人“造势”的产物。造势不是一般的起哄,而是在炒作政治词语政治概念。炒作者没有政治学基本知识,只是摞起一堆政治术语在胡说八道。譬如说一个头顶光环有众多著名媒体为他站台捧场的“90后炒币大佬”说,要“以推动互联网的去中心化为己任”,这是要干什么?回答是“我信仰去中心化的这个精神,除了去中心化与自由意志主义,我不再有别的神”;若问他“去中心化的这个精神”又是什么?他回答你“古典互联网历史地位最多是犹太教,而去中心化才是一统天下的基督教。”怎么来理解他的这句话?他认为互联网没有能去中心化,所以地位不高;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最终世界要靠“去中心化”一统天下。他这么说的凭据是什么?他称区块链是“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这种说法很新鲜,但不像是在谈技术问题。于是查百度百科,百度百科果真收入了“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这个词语,并指出对应的英文是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 (DAO),使用范围是“区块链术语”。然而百度百科收入的该词条对“去中心化自治组织”的“定义”是明显混乱的,请看该词条怎样为DAO“定义”!

定义:一个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是去中心化应用的更复杂的形式。为了从形式上更像一个组织,一个Dapp应该具有类似于宪法章程这样更加复杂的设置,能够更加公开概述其在区块链上的功能和金融运作机制,比如它可以通过众筹来发行股票。

这个“定义”,应该是头脑不清的人写的。

百度百科给不了答案,那就查维基百科。维基百科告诉我们,DAO应用在 Dash 、Bitshares.、 The DAO 和 Digix 上,是怎样应用的呢?只消看怎么宣传的!Bitshares(即比特股,与比特币两码事)宣传其“去中心化自治组织”能为所有资产提供交易的平台,只要是你能想得到的资产,都可以在其数字化后放上平台交易;The DAO(被称为DAO之母)宣传其各种项目都可以变为去中心化的风险投资,投资成功给大家分红。这样一看,“去中心化”已经成为赌博筹码,成为一种押宝。而现实中的“币圈”里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其实也就是一种押宝,因为维基百科告诉我们,“去中心化自治组织”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地位 (The precise legal status of this type of business organization is unclear),其判断根据之一是2016年5月21日《纽约时报》的批评:“去中心化自治组织”操纵出来的项目是“虚拟资本充斥了风投基金,缺位的是真正的资本”。("A Venture Fund With Plenty of Virtual Capital, but No Capitalist")

看来,谈起“币圈”中的事,有时英文的报道比中文的报道要诚实。

在一个使用EOS操作系统的区块链论坛,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要把广大的民众和民意给引入进去,让他们去做主决断。在里面建立活生生的民主社区,建立议会,建立去中心化的舆论机构,建立曝光体制,建立法院仲裁,建立惩罚执行合约,建立宪法,建立法律,建立去中心化的企业机构,建立金融机构和交易所,建立一切我们可以想得到的一个乌托邦式的去中心化的数字世界!哈哈就差独立宣言啦!”难道这就是“去中心化”的含义?难道这就是炒作“去中心化”的目的?回答如果是“是”,这不是在推广区块链,这是怕区块链死得不快。

联想到2017 年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上国务院副总理、贵州省委书记、中科院院长都不提“区块链”,会议论坛大多不讨论区块链;今年的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虽然官员基本都改口大谈区块链了,但作为技术专家发言的仅有的两位中科院院士,还是拒提“区块链”!如中科院院士、计算机软件专家梅宏作了《推动大数据治理体系建设,营造大数据产业发展环境》演讲,四千多字的讲稿涉及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IT、信息管理的方方面面,就是没有一处提“区块链”;从事量子物理和量子信息研究的中科院院士潘建伟的演讲虽有一处提到“区块链”, 但他说的是“可能对区块链非常重要的非对称加密算法,几年之前大家建议不要使用了”!

科学家是严谨的。从两届中国最高规格的大数据论坛上科学家审慎对待区块链的态度来看,政府官员如何不被“币圈大佬”和投资人的宣传牵着鼻子走,看来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金钱驱使的“区块链宣传”会毁掉区块链


“币商”和投资人最不缺的是钱。区块链宣传在今年年初的突然火爆,就知道有不少投资人的钱投进了区块链项目了。这种金钱驱使的宣传所造成的恶果,只消看中国的部落格(博客)如何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走下坡路并一落千丈的惨状就可知。21世纪第一个十年,是中国互联网基本健康发展的十年,这十年中,涌现了一批靠思想和文字的力量赢得口碑的博客专栏作者,那时的互联网没有“水军”的地盘。但在2010年前后,金钱控制了网媒纸媒,只要有钱贡献,哪怕计算机应用水平只会收邮件,也被年年评为中国最著名博客(如凤凰博客)的“最有影响力博主”。这样的结果是博客丧失了讨论问题的平台功能,代之以无理性的帮派角逐和做假造假造谣惑众的闹剧。中国的博客就这样走了下坡路。眼看着区块链的宣传在重蹈当年博客宣传的覆辙,并且将中国博客葬送的那帮人已经在“区块链”领域现出了身影,在此提个醒是必要的。

那个“90后炒币大佬”顶着极其眩目又极其令人难以相信的光环,早在八、九年前就学会利用敏感话题自我造势,而对敏感话题感兴趣的媒体则配合着为他造势,这样就让他特别着力鼓吹的“去中心化”形成了号召力!如果对这种“号召力”听之任之,这是区块链的灾难,也是区块链在中国落地应用的灾难!

因为这种号召力是名副其实的破坏力!连在“币圈”里玩的人都奇怪,那个“90后炒币大佬”一眼就能看穿帮的的忽悠,怎么就有人相信?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始终紧傍着知名传媒。只要知名媒体将他当成人物,不是人物也是人物了!而这个“90后”也果真是个“人物”——查百度,他是2011年《亚洲周刊》封面人物、2014年达沃斯论坛授予他“全球杰出青年”称号、2015年作为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上福布斯榜、2015 CNTV中国互联网年度新锐人物”;百度还如此介绍:“他的创业事迹得到大量权威媒体的专访与报道,包括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凤凰卫视《鲁豫有约》,东方卫视,吉林卫视,美国Bloomberg Market (彭博市场)、《彭博商业周刊》、《福布斯》,《Vogue》,《财经》、《财新》、《商业价值》、《南都周刊》、《中国新闻周刊》、《南方日报》等”;他还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人民银行研究生院)《互联网金融观察》学术委员会委员,达沃斯论坛全球杰出青年北京社区执行委员,他同时也是《福布斯》《彭博商业周刊》的专栏作家”;这位与媒体缘分不浅的“90后炒币大佬”在学生时代就参与了“实习记者”工作,在2010年8月的《南方周末》“忽悠者系列报道”中有一篇《忽悠者生存》,他是作为《南方周末》的实习生参与署名。而后他的经历就成为典型的“忽悠者生存”的活标本。

不能不联想到中国曾经有个“80后”,九年前是《亚洲周刊》年度风云人物、八年前是美国《时代周刊》所评“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美国著名杂志《外交政策》所评全球百大思想家中的第86位,(巴菲特与比尔 盖茨并列第一,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位居第4)。这个“80后”与媒体的关系更不用提,没有媒体,他成不了“人物”。不过媒体力挺出的“人物”总是备受质疑,那个“80后”如是,那个“90后”亦如是。

媒体也不是吃饱了撑的,媒体力挺的人物,其实是“金主”要力挺的人物。“有钱能使鬼推磨”,媒体以假乱真、以假打真、以假驱真的一再重演也没有什么可奇怪了。只是“劣币驱逐劣币” 已经让中国的博客平台一落千丈,现在非要将区块链平台也拖下水不可吗?


                                           向中本聪的区块链学思路,而不是学技术


区块链、UXTO、工作量证明、分布式点对点网络被中本聪成功运用到“Bitcoin”系统,这些都是中本聪贡献的思路。区块链、UXTO、工作量证明、分布式点对点网络都没有高技术含量,就是密码技术和算法语言的合成,搞成了“Bitcoin”系统。而“Bitcoin”系统的密码学(包括现今的区块链技术所用的密码学)并不先进,主要还是二十多年前的密码学成果。“现有的加密技术是否符合要求,还需要更多的应用验证” (见《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但中本聪成功地贡献了思路,思路不是天马行空,不是随心所欲,思路是经历、阅历、专业知识和触类旁通能力的融会贯通。从中本聪设计的“Bitcoin”系统看得出来,他精通计算机专业、精通会计学、精通密码学。他为了公平公正发行比特币,安排了分布式点对点网络架构;为了让每个地址上能用于支付的都是有效的比特币,发明了UXTO数据库;为了让矿工们始终有矿可挖并有挖矿动力,发明了工作量证明机制。在中本聪的“Bitcoin”系统,“思路”的贡献始终是第一位的。

现在各币圈在技术上较劲,也许在算法语言、密码技术上都能超过中本聪的“Bitcoin”系统,但能象中本聪那样贡献思路吗?很难。各级官员因“政绩”驱使推广区块链,又不懂区块链,导致在区块链的落地运用上,连依葫芦画瓢都画不像。譬如有的区块链设计将街道政府各职能部门设为分布式网络的客户端,要将政府各部门做的事全透明地发表在网上,让群众来监督。这动机很好,但无法实现。因为“群众”在这个分布式网络中是看客,不是参与者,而没有参与机制,群众除了看热闹,一无事成。而我们看到的“Bitcoin”分布式点对点网络中没有看客,全部是共识机制下的参与者。还有的设想用区块链架构打造制造业行业的供应链,让信息流透明便于共享,想法也很好,但实现不了。因为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竞争的需要是恰恰不能让供应链信息一览无余,这些都不是区块链能解决的。

但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区块链技术在工业上尤其是在制造业的运用上是大有前途的。只是这个希望不能光寄托于学信息类专业的。区块链技术要能在工业和制造业成功落地运用,思路必须由工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提供。而要让工业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了解区块链并不难,先将那个最容易形成思想混乱的“去中心化”还其本来面貌。

应该说,工业和信息化部颁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对区块链的判断是客观的:“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区块链技术是从比特币这一应用中衍生出来的技术,是否成熟可用,需要投入新的技术研发和应用实践来加以证明。因此,区块链的大发展并非万事俱备,而是机遇与风险并存,动力与障碍共同作用。”

区块链是有用的,但不是万能的。

重要的还是大数据。区块链不过是大数据理念的运用而已。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